一、養(yǎng)殖水體中生成氨氮濃度的原因
1、養(yǎng)殖密度過高,不合理投喂,水中殘留飼料、糞便過多。
2、水中生物尸體過多(包括水生動物和藻類)。
3、不合理施肥,大量、長期使用氮肥。
4、長時間不塘低淤泥,造成底層有機物氨化成氮。
二、對魚蝦的危害
1、氨氮濃度高會干擾魚蝦滲透壓調節(jié)系統(tǒng)、破壞魚鰓的粘膜層并會降低血紅細胞攜帶氧的能力,魚蝦會出現慢性中毒現象,導致生長緩慢。此外,高氨氮會破壞魚蝦皮、胃、腸道粘膜, 造成體表和內部器官出血。同時也會傷害大腦和系統(tǒng),甚至直接造成生物體死亡。
2、發(fā)生慢性氨中毒時,魚表現為生長緩慢、體色難看、食欲下降、游動無力、經常浮頭、鰓絲發(fā)紫、粘液增多、組織壞死等,部分可見肝、腎腫大出血或肝硬化。魚蝦發(fā)生慢性氨中毒時,由于每天死魚并不多,養(yǎng)殖者往往會誤認為是性疾病。發(fā)生急性氨中毒時,魚蝦發(fā)生組織缺氧而浮頭(開增氧機或撒增氧劑都沒有效果),表現為嚴重不安,由于堿性水質具有較強刺激性,使魚蝦體表粘液增多,體表充血,鰓部及鰭條基部出血明顯,魚在水體表面游動,死亡前眼球突出,張大口掙扎,甚至出現異常狂游、亂竄,嚴重時窒息死亡。
3、此外,氨氮毒性與池水的pH值及水溫有親密關系,通常情況,溫度和pH值愈高,毒性愈強。
三、降解方法
1、底質處理。養(yǎng)殖過程中要經常進行底質清淤和排污,降低水體有機質含量,同時使用底質改良劑改良底質。
2、使用活力菌能夠有效的降解水中氨氮,如光合、芽孢桿菌(好氧)、EM菌(厭氧)等。
3、注入新鮮水。
4、增加水中溶氧,促進氨氮硝化,如多開增氧機,投放增氧粒(不提倡反復使用)等。
5、物理吸附法,使用如沸石粉、硅膠、活性炭、海泡石等吸附劑,將氨氮吸附在其結構中。這種方法在生產中廣泛使用,許多底改產品均含有吸附劑成分。其優(yōu)點是作用時間短、成本低。缺點是水體中上層的氨氮都隨著吸附劑沉到水底,造成很大的隱患(只在急性中毒的時候使用,平時不推薦大量使用,如要使用,則配合活力菌、和一些改良底質的產品或者硝化菌和反硝化菌混合使用)
6、接種有益藻類(如小球藻、螺旋藻、硅藻等),改善水體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增加天然餌料。
四、預防措施
1、控制放養(yǎng)密度,合理投喂。選用高質量飼料,投喂時做到少量多餐。
2、多開增氧機。(特別是中午陽光明媚時)
3、合理、正確施肥,不要過多施用氮肥(特別是養(yǎng)殖中后期)。
4、定期培養(yǎng)活力菌和接種有益藻類。(每月一次或兩次)
5、經常清理塘低淤泥。
6、有條件的話經常換水。
7、適當混養(yǎng)一些濾食性的魚類品種,如鳙魚、鰱魚等。
8、定期氧化(每月一次或兩次),提高池塘微生物的消化能力。